立即下载
促发展补短板保民生 财税政策效能持续显现
2021-08-10 09:21:53 字号:

促发展补短板保民生 财税政策效能持续显现

“今年上半年,我国新办涉税市场主体累计达624.3万户,同比增长27.3%。新办涉税市场主体日均超3.4万户,创近年来新高。”

近日,在国家税务总局召开的新闻发布会上,这样一组数据尤为亮眼。市场主体的高质量发展,是今年上半年我国经济稳中加固、稳中向好的生动缩影。

“十四五”开局之年,面对错综复杂的国内外环境,我国交出亮眼的年中经济“成绩单”:初步核算,上半年国内生产总值532167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同比增长12.7%。

这背后,离不开财税政策效能的持续显现,促发展、补短板、保民生,为经济发展保驾护航。多位专家在接受人民网记者采访时表示,今年以来,常态化财政资金直达机制落地见效,重点领域支出得到有力保障,减税降费政策加快出台落地。展望下半年,积极财政政策要继续发力见效,进一步优化和落实减税降费政策,为下半年经济高质量发展增添新动能。

财政资金直达机制常态化 护航经济均衡发展

山东省沂南县青驼镇,养猪合作社的社员们在今年上半年收到了来自中央财政的“大礼包”。

沂南县作为全国生猪调出大县,生猪存栏量达到53万头,年出栏量65万头。但受非洲猪瘟影响,很多养殖户放弃了生猪养殖,市场上生猪供应量大幅减少。

为缓解养殖户资金压力,实现稳产保供,山东省临沂市沂南县财政局及时拨付中央财政直达资金394万元,助力养殖户快速启动规模提升项目。

丰润养猪合作社社长曾庆永表示:“中央直达资金到位以后,扩建项目推进非常顺利,建成投产后,年可增加能繁母猪供应400头,育肥猪1.3万头。”

据了解,财政部在总结2020年工作的基础上,研究建立常态化财政资金直达机制,规模达到2.8万亿元。

财政资金直达机制如何赋能市场主体发展?财政部部长刘昆曾做过这样的比喻:“我们国家有五级政府,相应的有五级财政。每一级财政就等于一个钱包,以往的分配是要从中央财政这个最大的钱包装进第二个钱包,然后装进第三个钱包,再装进第四个钱包,再到第五个钱包,最后把钱给群众或者市场主体。有了财政资金直达机制,把中间经过的几个钱包的路径取消了,直接从第一个钱包直达到财政资金的使用者,大大缩减了资金的在途时间。”

中国财政科学研究院院长刘尚希在接受人民网记者采访时表示,截至6月底,中央财政已下达2.59万亿元,下达比例达到92.5%,资金快速抵达基层和使用单位,从转移支付速度上看,有利于及时保障重点领域支出,促进民生改善和经济复苏。

今年以来,财政政策精准发力,2021年,全国一般公共预算支出安排超过25万亿元,增长1.8%。财政支出结构进一步优化,加大对保就业、保民生、保市场主体的支持力度,着力保障国家重大战略任务资金需求,促进经济运行在合理区间。

对此,刘尚希认为,2021年上半年,经济复苏明显,短期公共风险水平下降。对此,积极财政政策做出了相应的调整,转为“提质增效、更可持续”,更强调政策的稳定性、连续性和精准性,优化支出结构,补经济发展短板。

“从主要支出科目来看,涉及教育、卫生健康、社会保障和就业等民生领域的支出大幅增长,而非急需非刚性支出持续压减。短期内,这有利于扩大内需,长期来看,也有利于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和人力资本积累。”刘尚希说。

减税降费政策落实落细 推动经济转型升级

上半年,我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深入推进。制造业,人工智能、大数据、区块链、5G等为代表的新一代信息技术快速发展,中国制造正向中国智造加速转型。

数据显示,今年上半年,全国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同比增长22.6%,两年平均增长13.2%。

“十四五”规划纲要提出,“坚持创新在我国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把科技自立自强作为国家发展的战略支撑”。在这一过程中,税收红利支持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效果愈发显现。

在上海,一家专攻半导体封装测试高新技术企业的财务总监李臻骅向记者算了这样一笔账,“2020年,公司全部允许加计扣除研发费用约1.1亿元。2021年,企业将进一步提高研发投入,预计研发费用将增至1.17亿元。”

今年1月1日起,制造业企业研发费用加计扣除比例由75%提高至100%。记者了解到,实施这项政策,预计可在去年减税超过3600亿元的基础上,今年再为企业新增减税800亿元。

国家统计局新闻发言人、国民经济综合统计司司长刘爱华表示,疫情对新产业的发展既是挑战也是机遇,我国针对重点领域出台了一系列有针对性的支持举措,有力促进了新产业、新业态的成长壮大。

市场主体是经济的力量载体。新办涉税市场主体在推动经济可持续发展、涵养税源、吸纳就业、维护社会稳定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2021年3月31日,财政部、税务总局发布公告,明确2021年4月1日至2022年12月31日,对月销售额15万元以下(含本数)的增值税小规模纳税人,免征增值税;今年以来,税务部门形成针对小微企业等不同纳税人缴费人的政策包,实现40批次税费优惠政策直达快享,已惠及全国纳税人缴费人超4亿人次……政策红利让市场主体更有获得感,为经济发展添动能。

税收数据显示,今年上半年,在市场监管部门登记注册且到税务部门新办理税种认定、发票领用、申报纳税等涉税事项的企业、个体工商户等市场主体累计达624.3万户,较2020年同期增长27.3%,较2019年同期增长22.8%。新办涉税市场主体数量进一步增加,市场活力有效激发。

北京国家会计学院财税政策与应用研究所所长李旭红在接受人民网记者采访时表示,今年以来,减税降费等一系列“组合拳”精准直达市场,政策红利持续释放,促进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营商环境不断优化,市场主体迸发新潜能新活力,对实体经济的发展起到了保驾护航的作用。

提升政策效能 答好“下半场”发展答卷

上半年,我国经济持续稳定恢复,质量效益稳步提高,为实现全年目标打下坚实基础。在此基础上,答好经济发展“下半场”答卷,对做好当前的经济工作尤为重要。

7月30日召开的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指出,要做好宏观政策跨周期调节,保持宏观政策连续性、稳定性、可持续性,统筹做好今明两年宏观政策衔接,保持经济运行在合理区间。积极的财政政策要提升政策效能,兜牢基层“三保”底线,合理把握预算内投资和地方政府债券发行进度,推动今年底明年初形成实物工作量。

财政部部长刘昆表示,下半年,将继续保持财政政策的连续性、稳定性和可持续性,不急转弯,保持对经济恢复必要的支持力度。支持实施扩大内需政策,稳定和扩大居民消费,积极拓展投资空间,落实落细减税降费政策,坚决不收“过头税费”。

“下半年,积极的财政政策应主要聚焦‘防风险’和‘谋长远’。”刘尚希认为,在防风险方面,财政政策要在引导预期上发力,增强市场主体的内生动力。当前,要把制度性的减税降费贯彻落实好,并在体制机制改革上多下功夫。与此同时,需密切关注在建项目的后续建设情况,切实提升债务与项目之间的匹配度,重点推动投资环境改善和发展后劲增强。

在谋长远方面,积极财政政策应聚焦于培育经济发展的内生动力。一方面,需进一步加大对基本民生项目和国家重大战略任务的资金保障力度,增强国家的发展后劲和可持续性;另一方面,通过稳定市场主体预期,进一步增强其扩大科研投入和项目投资的积极性。

“下半年,财税政策要在三方面发力,助力国民经济高质量发展:第一,延续性的财税政策要继续激发市场主体活力,进一步夯实经济增长基础;第二,财税政策要对国际经济形势做出积极响应,服务扩大内需、刺激消费和拉动投资,继续推动高水平对外开放;第三,财税政策要在完善绿色低碳发展和市场体系建设方面发挥作用。”李旭红认为。

来源:人民网

编辑:马娅

点击查看全文

回首页
返 回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