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18日,由中国税务报社和河南省国税局主办、国网河南省电力公司协办的2015年全国十大税收新闻发布会暨《中国税务报》创刊25周年座谈会在北京举行。国家税务总局税收科学研究所所长李万甫对2015年全国十大税收新闻进行了点评,与会专家就税收新闻宣传等热点话题发表了看法。
中国税收走向国际化
国家税务总局办公厅副主任 付树林
我看了评选出的十大税收新闻以后,感受非常深的是随着中国经济实力的增强,经济全球化的深入发展,特别是中国经济与世界经济的日益融合,中国在世界税收领域的话语权不断增强。
就两条涉及国际税收的新闻来说,我有几点体会:
第一是大国的责任在中国税务方面得到了很好的体现。国家税务总局局长王军在金砖国家税务局长会议上表示对跨国避税零容忍,充分说明了这一点。
第二是在服务“一带一路”国家战略方面成效显著。近年来我国加强与“一带一路”所在国家谈签税收协定力度,这既是“十二五”期间的工作,也是“十三五”需要进一步努力的方向。
第三是深度参与国际税收规则制定。中国在参加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主导的税基侵蚀与利润转移(BEPS)行动方案中,发挥了很大的作用,原来是“跟班走”,现在在某些领域不仅有了话语权,甚至有了引领权。
用好税务部门的第一手信息
国家税务总局办公厅新闻办主任 杨德才
在新的一年,对税务报的发展给予三个祝愿:
第一,用好税务部门的第一手信息。税务报既是社会的报纸,也是税务部门的报纸。税务部门的信息应该是中国税务报的一大优势,从国家税务总局到省局、基层,有大量第一手的资料,希望税务报更进一步把信息用好、用活、用足。
第二,做好纳税人的知心朋友。这些年来,税务报在讲税务故事、传播正能量方面作了大量的创新,特别是这几年报纸的内容、版面、图片和图表等,都在不断改进,可谓精益求精,获得了社会的认可。其中最重要的一点是贴近纳税人。税务报对纳税人的报道,包括一些有生动细节的办税故事深受欢迎。这一点要坚持。要更多地反映纳税人的所思、所想、所愿,去解决他们办税过程的“堵点”“痛点”“难点”。
第三,当好媒体创新的榜样。随着媒体生态的发展,媒体融合已是大趋势,主流媒体和新媒体正在融合中发展。税务报在这些方面已经迈出重要一步,税务报的网站、微博、微信发展和传播力不断增强。近日微信播发的动漫视频《办税不求人》,推出仅仅半天的时间,点击量就逾10万次,广受群众喜爱,被网友赞为洗脑神曲。税务报应进一步加大创新力度,加大媒体融合和传播力度。税收在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过程中,要不断提升税务传播能力,税务报在这方面大有作为。
“穿针引线”的好报纸
河南省国税局副局长 李廷廷
中国税务报是一份好报纸。它是税收宣传的一个主渠道,也是80万税务干部和广大纳税人的良师益友。同时是社会比较关注的、很有价值的财经大报。税务报25年来的办报历史,取得了可喜的成绩。
作为税务人员,可以说,这一份报纸伴随着我的工作和生活。一方面,它让税收课本上的知识生色了;另一方面,当对一些有深度的国家政策搞不清楚时,通过阅读它,可以加深理解、扩大思路。税务报起到了“穿针引线”的作用。另外,报纸的很多版面让我们可以看到外地工作的经验,同一项工作别人在怎么做。所以,我觉得中国税务报几十年来发展很好,对社会作出了很大的贡献。
十大税收新闻评选活动非常有意义。15年来,它引起社会对税收工作的广泛关注,起到了帮助全社会树立税收观念,引导社会特别是纳税人税收遵从心理的作用。
此次评选出的2015年十大税收新闻,不仅仅是税收问题,也是关乎国家治理的重大问题,涉及社会生活、政治生活、经济生活。所以,希望这项活动能够得到完善和长期举办。
一直以来,河南省国税局高度重视中国税务报这个宣传的主阵地,积极支持报社的税务新闻编采工作。中国税务报对河南国税的报道,帮助我们提升社会形象,提升工作站位。
财经媒体要会讲故事
中国财经报社总编辑 苗福生
财税在国家治理中的作用越来越大。虽然表面上看评选出的十大税收新闻是税收新闻,但实际上,这些新闻立足税收,带有全局性,反映了国家经济的全面发展。
税收问题涉及方方面面,非常敏感。在解读的时候,要处理好与读者之间的关系,处理好与社会之间的关系。
财税政策容易引起社会关注,一方面,我们不能够被舆论牵着鼻子走,社会上爱听什么我们就说什么;另一方面,我们也不能与民意背道而驰。
所以我觉得,解读税收政策与收税一样,要讲道理,让社会能接受,从感情到理性都能接受,这是非常需要水平的。中国财经报提出过一个口号,就是会讲故事。如果我们老是居高临下讲政策,那么我们挨骂的可能性就会大于被接受的可能性。
政策出台不能遮遮掩掩
人民日报社经济社会部财经采访室主编 李丽辉
每年我参加十大税收新闻的评选,聆听各位专家的点评和对当前财税政策的一些看法、探讨和展望,都是收获满满的。
中国税务报已经连续15年评选税收十大新闻,这在业内影响是比较大的。现在财税问题太受社会关注了,一些政策社会公众不能理解。我觉得,有些政策本身没有问题,但是说法、形式和方式上有问题。政府部门制定和宣传政策要主动作为,不能走一步看一步,不要让人觉得总是被形势所迫。公众现在信息非常灵通,没有必要遮遮掩掩。我们既然已经承诺2020年实现全面小康,那么公布五年以后的政策部署,让公众有一个稳定的预期,不是不可以的事。
作为媒体,我们在每一篇报道里,都希望政府和公众不要对立,我们一直在做转化工作。就政府出台的政策,加以解读,解读的内容要让公众能够理解,尽量接受。但是这个工作真的很难,需要公众配合,也需要政府配合。
要关注老百姓的痛点
新华社国内部首席记者 韩洁
新华社对财税这一块非常重视。我们一直在关注和思考怎么把财税新闻更好地传播给大众。比如这十大税收新闻里除了第一个是国际新闻,其余都是直接针对中国自身改革的,有涉及全面深化改革的,有涉及落实税收法定原则、深化税制改革的,也有涉及税务系统自身改革的,如规范化、标准化建设和“互联网+税务”行动计划等。
新华社在做这些新闻报道的时候,尝试从一个更高的视野来看财税改革,从国家治国理政的大背景切入报道,传播的效果非常好。但是,我们感觉,也面临一个挑战,就是如何把握切入角度的精准性。我们在不断地改革,要不断触及读者真正的心理需求,即使是讲故事,也一定要从痛点——老百姓自身感受到痛的地方去讲,这样才能打动百姓的心。
2016年以及“十三五”的财税工作,将是我们重点报道的一个领域。希望在新一年里,能够更好地成为财税部门和大众之间沟通的桥梁。
来源:中国税务报
编辑:胡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