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十八届三中全会决议读下来,我认为最核心的理念是在最权威的文件上形成了现代国家治理的理念,它具体的表述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1月3日,财政部财政科学研究所所长贾康在苏商资本国际化第一届论坛上表示。
在以《事权和财权的下放与集中—财税改革破局》为题的演讲中,贾康提到,三中全会决议还有一个重要的逻辑链接,也是前所未有的,即明确地提出建立现代财政制度。
中国财税体制的主要问题之一,是政府间财政关系不够明晰,不同级次间职责不清,税基不顺。
贾康认为,财政作为国家治理的基础和重要支柱,它处理的是公共资源的配置问题。财政必须要把政府应该做什么,不应该做什么,落实到跟责任相对应的状态。钱从哪里来,用到哪里去,必须要在可操作的层面,跟应该做的事情相对应,从中央到省,到市县然后再落实到明细单,形成一览表,由粗到细地操作化。
贾康称,不同政府层级间的事权划分要考虑多种因素,属于全国性的公共产品,理应由中央政府牵头提供,地区性的公共产品,则适宜由地方政府牵头提供。
对于“1994年财税改革重启集权时代”的说法,贾康认为这是一个只看表面特征的判断,很多人陷入了“误区”。
“1994年分税制的突破不是怎么样来处理中央和地方的关系,它的历史性贡献首先是解决了正确处理政府和企业关系这样一个核心问题。”贾康称,当时改革开放十几年后反复强调放权让利,这种减税让利已经走到了山穷水尽、无权可放,而企业的活力还是没有缓和起来。1994年的财税改革,把这个事情做了突破性处理,制度的变革是依法地把所有的企业,无论大小,不问经济性质,不问隶属关系,依法纳税,该交国税交国税,该交地方税交地方税。
税制改革牵一发而动全身,跟各个企业的发展密切关联。钱从哪里来,用到哪里去,现代意义的财政制度和预算制度改革,还涉及财政创新的问题。
贾康称,政府要做好的定位就是要维护公平正义,搭建制度框架、间接调控,依法透明和可预期。
来源:东方早报
作者:欧昌梅
编辑:胡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