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缺乏成效评估 纳税人没理由为治水全盘埋单

来源:新快报 作者:李公明 编辑:刘正需 2013-05-24 11:16:27
时刻新闻
—分享—

  ■李公明

  据报道,环保部门透露,2010年前后大规模治理的113条河涌,今年监测的结果却是有将近四成治理过的河涌水质变坏。而记者对司马涌、员村涌、沙河涌、大塘涌、车陂涌等的现场观察,所谓“水质变坏”的感性解读就是黑如墨汁、恶臭熏天、污泥淤积,更具讽刺性的是,在此种水质的两岸却是花红柳绿、景观豪华。

  公众不会忘记的是,广州在2008年底提出全面整治河涌的方案,信誓旦旦要在2010年6月底之前令广州河涌水质实现根本性的改变;相关负责人层层立下军令状。整个整治方案的具体工程有700多项,投入资金达到一天一个多亿。时至今日,四年半过去了,治水工程的验收也早已“顺利完成”了。现在却出现部分河涌水质返黑返臭的现象,该如何解释?

  与河涌整治验收相比,更重要的是广州治水的投入。广州治水样板工程东濠涌一期投入10.38亿元,二期投入8.35亿元,再加上在东濠涌试点的深隧工程投资也高达7.7亿元。在一条河涌上的花费就有26亿元之巨,广州有数百条河涌,整治下来又要花多少?虽然所有河涌不可能都达到东濠涌的治水规格,但广州并不只有一条东濠涌,其他河涌能享受到东濠涌一半的待遇吗?

  有数据显示,负责污水治理、河涌综合整治等工程的水投集团为治水项目所负的债务高达243.2亿元,市政府在2013年至2029年要以财政资金共补助市水投集团384.1亿元,还要注入百亿元优质资产。而在去年10月,广州市年度审计报告披露水投集团多领财政贴息1.8亿。

  这还没到头,广东省环保厅于今年3月再投28亿元,制定广州水污染治理的专项方案,重点治理广州辖区40条重污染河涌。从省到市,这几年为广州河涌整治投下的财政资金有数百亿之巨。而今面对四成河涌水质返黑返臭的现状,恐怕还会有更多的财政资金砸下去,难怪早有论者得出“治水财政投入是个无底洞”的论断。

  对于河涌水质返黑返臭,水务部门总结出来的三大原因是截污不彻底、偷排现象严重、初雨和溢流污染严重。水务部门还称,“首次系统总结分析了初雨和溢流污染对河涌的影响”,“首次提出探索深隧等新技术的建设”。这种“总结”固然是技术性质的,或许也有其道理。然而,为什么这些问题早在工程立项的时候不倾全力地做调查、做研究而采取有效的治理措施呢?难道这些问题、这些技术是到今年的今天才能发现和发明的吗?

  长期以来舆论和公众一直强烈质疑的关键问题是:为什么不先彻底治理好水质和实现雨污分流之后再来谈景观改造?广州在这些年投下的财政资金有多少用作了治水上,又有多少用在了“亲水景观”、“亮丽风景线”的改造上?这并非否定景观建设的合理性,而是有限的财政资金应该有所侧重,而且必须有清晰的账本。以猎德涌升级改造整体工程为例,去年有媒体报道猎德涌升级改造整体工程包括水质保障、水安全提升、景观提升、雨污分流改造等多项工程,总投资约10亿元。这些投资在水质保障和景观提升之间是如何分配的?舆论呼吁已久,至今仍未得到回应。

  如果这些关键问题仍然得不到坦诚的回应,那么公众有理由怀疑景观改造的政绩冲动压过了水质改善的民生需要。既然公共财政要为水投集团的债务埋单,那么是否需要对水投集团治水的成效做一次客观的评估,并以治水成效反过来评估财政对于水投债务的偿还合理性及偿还额度。否则,无论治好治坏,纳税人都要埋单,哪有这样的道理?

  (作者系知名广州学者)

来源:新快报

作者:李公明

编辑:刘正需

阅读下一篇

返回红网首页 返回税务频道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