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何一个法案提出到制订成法律往往经过繁复程序,有时在台“立法”部门一躺数年尚无完成之日。此期间所有的辩论,坚持与协商甚至台湾地区领导人的最后签署或否决,都在于使“法案”更臻完美成熟,让全台民众一体奉行。
然而即使在如此周延的“法律”制订过程中,若干刚“立法”完成的“法案”仍然会受到诸多挑战,最后必须由原“立法”者出面收拾残局,或使“法案”根本夭折。证所税实施已近半年,除了台当局迄今分文未入袋外,更成了股市杀手,连带影响台湾民众对经济前景的信心。竟连台湾地区领导人、“行政院长”与“财政部”都松口认为证所税应立即检讨并修正。国民党“立法院”党团并于日前与行政部门达成共识,删八千五百点门槛,散户不课税。
在所谓公平原则下,台当局曾不止一次兴起征收证所税念头,但都是在一波三折下草草收场。尤其在郭婉容担任“财政部长”时,因开征证所税,使股市连续暴跌十九天,不得不紧急喊卡。也许造化弄人,相隔廿余年后,郭的女儿刘忆如女士在担任“财政部长”时,重又推出证所税方案,有人以“公主复仇”来形容。不论基于何种考量,既有惨痛的前车之鉴,“财政部”在重新规划证所税时,除了记取过去失败经验外,更应以如履薄冰求其周全。而本届“立委”在各政党举荐下,不乏财经背景学者专家参与其中,最后通过的证所税法案,竟如此粗糙不具可行性。以致台股近一年来交易量窒息,除开证交税已少收四百余亿外,连带效应更使经济不振、人心苦闷。终而逼使台当局不得不承认“股市是经济橱窗”这句话。单纯的定位,股票市场就是一种交易行为,有人赔本有人赚钱,因此台当局收取证券交易税或证所税也是合理的。然而股票上市上柜公司近两千家,且均系经济发展重要成员,如股市一蹶不振,不仅影响各行业资金调度,也使公司发展受到阻碍。
证所税最大败笔在于莫名其妙的“创造”了一个预期心理,也就是当股市一旦抵达八千五百点时,证所税即自动开征。此刻我们不再去讨论台湾官员一再强调的“证所税税率很低”、“只会影响少数大户”所谓开征有理的说法。熟悉股市的人都知道股票市场几由少数大户主导,散户只能凭运气搏取些许利润。一旦大户将资金抽离股市移往海外,成交量自然要窒息。而愈接近八千五百点关卡时,股民更是人心惶惶,整天陷于天人交战中,做下去股市必回头,不做的话套牢资金又血本无归。以股票市场指数为征税标准,或有其当初考量所在,却成了台股不死不活的元凶!
由于证所税不及于外资,因此又形成股市另一奇特现象,在接近八千点时外资一路狂买,成了推升台股最大功臣。有时一日成交量八、九百亿元,外资进出即占了大盘的一半。反之岛内法人几乎都站在卖方,深恐八千五百点锅盖压下来逃命都不及。在这种状况下,台股非旦要看外资脸色,如若外资缩手剩下残局又有谁能收拾?上述情形只是就证所税对股市造成的影响略加分析。事实上在证所税争议未解前,经济蒙受的损失已在扩散中,因证交税的短少,政府势必挖东补西。更由于股市不振,相关工作人员也被资遣,失业率必增加,众多股民血本无归,市面消费力也减弱了。
来源:新生报
编辑:见习编辑:谢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