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减税有望挑起财政政策“更加积极”的大梁

来源:中国经济时报 编辑:胡芙 实习编辑 方瑞 2018-07-27 10:53:41
时刻新闻
—分享—

  7月23日国务院常务会议提出,积极财政政策要更加积极,稳健的货币政策要松紧适度。然而相较与之前积极的财政政策,转变为更加积极的原因是什么,如何把握更加积极的尺度,从哪方面发力合适等问题亟待解答。对此,中国经济时报记者专访了中资国信资产管理有限公司首席经济学家郑后成。郑后成认为,减税有望挑起财政政策“更加积极”的大梁。
  中国经济时报:国务院常务会议提出“财政政策要更加积极”应该如何理解?
  郑后成:国务院常务会议之所以要求财政政策要“更加积极”,可能的原因有以下三点。一是下半年财政政策有“更加积极”的发力空间。上半年公共财政收入累计同比为10.6%,是2013年以来同期的最高值,其中,税收收入累计同比为14.4%,是2012年以来同期的最高值,反观公共财政支出累计同比为7.8%,是1992年以来同期的最低值。
  二是目前货币政策腾挪空间较小。“保持币值稳定”是货币政策的最终目标之一,目前人民币对美元汇率突破6.8,如果货币政策大幅宽松,则人民币汇率大概率“破7”,将创近10年新低,可能引起金融市场的恶性循环。
  三是货币政策是总量政策,而财政政策是结构性政策。目前我国宏观经济更多体现为结构性问题。受中美贸易摩擦以及美元指数高企的影响,下半年外需大概率下行,而基建投资屡创新低。面对结构性问题,财政政策是相对货币政策更优的政策选择。
  中国经济时报:国务院常务会议聚焦减税降费意味着将来减税力度会继续加大?
  郑后成:在“积极财政政策要更加积极”的对策里,会议提到“聚焦减税降费”,并提出若干减税降费的具体举措,着墨甚多。甚至在货币政策部分,也提到“把支小再贷款、小微企业和个体工商户贷款利息免征增值税等政策抓紧落实到位”。在前期一系列减税降费措施的基础上,叠加考虑美国所掀起的减税浪潮,预计减税将成为财政政策“更加积极”的方向,目前的税率有望进一步下调,尤其是前期已经下调的税种,这有利于降低企业经营成本,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降成本”的具体体现,也有利于增厚企业利润,助力宏观经济企稳。
  中国经济时报:更加积极的财政政策怎么诠释,如何把握积极的尺度?
  郑后成:把握财政政策“更加积极”的尺度有两个标准。第一个标准是“相对标准”,即相对上半年“积极”的财政政策,下半年“更加积极”的财政政策意味着在上半年财政政策的基础上,进一步加大“积极”的力度。体现在收入端方面是,下半年财政收入增速低于上半年,在支出端方面是下半年财政支出增速高于上半年。与此同时,扩大财政政策惠及的领域与程度。
  第二个标准是“底线标准”,本次会议提出“保持经济运行在合理区间”。此前政府工作报告提出GDP增速目标区间是6.5%左右,而本次会议召开的背景是宏观经济压力加大,虽然上半年GDP增速为6.8%,持平于前值,但二季度GDP增速仅为6.7%,是2009年一季度以来的最低值。财政政策应遵守“保持宏观政策稳定,坚持不搞‘大水漫灌’式强刺激,根据形势变化相机预调微调、定向调控,应对好外部环境不确定性”的总体要求。据此可推测,2018年GDP增速有望保持在6.8%左右,大概率较前值下行0.1个百分点。
  中国经济时报:财政政策从哪些方面发力更合适?
  郑后成:针对财政政策如何才能“更加积极”,本次会议提出了总体原则,即“支持扩内需调结构促进实体经济发展;确定围绕补短板、增后劲、惠民生推动有效投资的措施”。具体而言,可以分为发力领域与发力方式两部分。在发力领域方面,新旧动能转换背景下消费将成为宏观经济的“压舱石”,而高端制造有望成为宏观经济的“加速器”,这两个应该是发力的重要领域。在基建投资增速创下历史新低,成为宏观经济企稳最大短板的背景下,“推动在建基础设施项目上早见成效”有望收到“补短板”的事半功倍之效。在发力方式方面,“聚焦减税降费”表明减税将成为“更加积极”财政政策的最佳抓手,此外,加快“政府专项债券发行和使用进度”则是另外一个重要抓手。

来源:中国经济时报

编辑:胡芙 实习编辑 方瑞

阅读下一篇

返回红网首页 返回税务频道首页